
我国在2015年12月27日颁布了第一部家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这是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女性人权的保护。我认为家暴不是小事,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女人也能撑起半边天。在家庭中女人也同样和男人一样支撑一个家庭,她们为家庭付出很多,必须得到尊重而不是歧视。
我认为家暴分两种情况:
第一,当受害者受到人身的伤害就算家暴。夫妻俩个在家里吵吵闹闹这都是正常事,但不能大打出手,这样就会造成人身的伤害,就属于家暴!
我单位有一个朋友就是这种情况,他丈夫经常喝酒,酒后回家就开始找事,骂骂咧咧,她看到这种情况就小心翼翼,稍微有一句没说对,她丈夫就伸手打人。有一次晚上,孩子上晚自习回来的晚,她在忙着做饭,让丈夫出门口去迎迎孩子,她丈夫就不满意了,一脚就踹在她的肚子上,又在她的胸口捅了一拳。第二天她自己去医院检查了身体,买了药,在家养了几天才来上班。这种暴力行为,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也是对精神的伤害!
第二,冷暴力。对精神受到伤害或者是限制了人生自由这些都属于冷暴力。
冷暴力的伤害同样很大。我们小区有一对夫妻,结婚时间不长,孩子也就一岁多,丈夫平时就少言寡语,经常在外地打工,妻子在家带孩子。
什么是家暴
在中国,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对家暴还抱有一些不合理的认识,认为家暴是家事,是隐私,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被家暴,觉得这是丢人的事,会让人觉得自己无能。于是家暴就理所当然地在当事人的刻意掩饰下潜伏在千万个家庭。
其实,在我们身边,甚至在我们身上,就有着家暴的影子,只是因为我们不清楚不了解,或者在所谓“爱”的掩盖下难以识别。根据施暴者的施暴行为,家暴分为以下几种。
01.身体暴力。
身体暴力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及限制行为,如,殴打、推搡、禁闭、使用工具攻击等,通常会在受害者身上形成外伤,易于发现。还包括妇女在孕产期间遭配偶殴打的,在离婚诉讼期间殴打或唆使他人殴打配偶的,由第三者介入的对配偶的身体伤害行为。
02.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是家庭成员之间实施的经常性的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不法行为,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精神折磨为精神暴力的常见形式。
03.冷暴力。
对对方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不做家务。
04.性暴力。
性暴力是指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等。丈夫违背妻子意愿,强迫发生性关系是最常见的性暴力。
05.经济暴力。
强行控制受害者的金钱和财产,胡乱支配用以自我享受。
以此来推断,家庭暴力或轻或重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家庭,遭受身体暴力比较明显,精神暴力、性暴力、冷暴力和经济暴力往往被人们忽视,但其产生的影响往往更加隐蔽,更加深远。
长期的家暴不仅会影响婚姻的质量,更会给受虐者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甚至诱发犯罪。作为家暴的受害者,我们必须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坚决对家暴说“不”。
二、怎样理解和处理家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试探性的,婚姻关系也是。当第一次家暴产生,一次道歉或者买个礼物就可以让对方轻易原谅自己,对于施暴者来说,这样的犯错成本实在划得来,于是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长期家暴就是如此循序渐进发生的。
从心理层面上讲,施暴者内心都很脆弱,他们用暴力来掩盖内心的虚弱无力,愤怒和暴力成了他证明自己力量和权利的武器,他们都是欺软怕硬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施暴者施暴后,也会担心害怕,有的立刻请求配偶原谅,有的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做一些反常的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恐慌和愧疚,比如和朋友出去喝酒、玩游戏、猛刷微博、离家出走等。他们会严密地关注配偶的状态,一旦发生不利于自己的事情,立刻采取相应策略。
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当自己的行为付出的代价让他产生巨大恐惧,他一定会趋利避害。因此,受暴者的态度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顾虑孩子、面子一味忍让,这样的做法只能是助纣为虐,这就等于我们在向施暴者暗示:你可以随便打我,我不会反抗。
从第一巴掌开始,我们必须学会对家暴说“不”。我们一定要让施暴者明白:你绝对不可以这样对待我,我会让你付出代价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生活在有家暴的家庭,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不如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
其次,放下所有顾虑,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尊严,我们要不惜抱着离婚的心态抵抗施暴者的暴力行为。比如打110报警,或动用你身边的资源,向自己亲人或者朋友求助,兄弟姐妹结成统一战线一起对付施暴者。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